近日,國家能源集團神東煤炭大柳塔煤礦、大唐集團能投公司龍王溝煤礦、中天合創能源有限責任公司門克慶煤礦等煤礦相繼通過國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礦驗收,為我國煤礦智能化建設打出了“樣本”。
近年來,煤礦智能化建設不斷提速,山西、內蒙古等地持續推進煤炭智能化開采。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已建成800多個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實現智能化工作面從薄煤層、中厚煤層到特厚煤層的綜采、綜放開采的全覆蓋。但業內人士也指出,當前煤炭行業的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創新能力仍需提升,應通過技術創新、點面結合等方式持續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助力煤炭產業高質量發展。
政策力推下成效顯現
國務院今年1月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要求,加快推動智慧能源建設應用,促進能源生產、運輸、消費等各環節智能化升級,推動能源行業低碳轉型。據國家能源局此前發布的消息,為依法依規開展煤礦智能化建設,智能化發展將寫入《煤炭法》修訂草案和“十四五”煤炭發展規劃。此外,《智能化示范煤礦建設管理暫行辦法》和《煤礦智能化專家庫管理暫行辦法》,以及《煤礦智能化建設指南(2021年版)》和《智能化示范煤礦驗收管理辦法(試行)》均已出臺,為地方和企業開展智能化煤礦建設提供了依據。
政策力推下,多個煤炭主產省區按下了煤炭智能化建設“加速鍵”。
以煤炭大省山西為例。截至2021年底,山西省328處煤礦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入圍國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礦建設名單,采掘效益大幅提升,工人勞動強度明顯降低。截至今年6月底,山西省又新建成5座智能化煤礦、220個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更有24座煤礦實現5G入井,煤礦智能化開采位居全國前列。
“采掘自動化、平臺智能化、運營信息化正在煤礦智能化建設進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山西省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苗還利近日在智能礦山建設論壇上指出,政策支持下,煤礦智能化建設正迎來高速發展的黃金期,同時也必將為科研院所和設備廠商提供更廣闊的平臺和空間。
技術賦能下建設提速
“從5G技術角度看,我國目前已走在世界前列,在煤礦智能化設備配套方面,國內大量的煤礦設備供應商正在向智能化方面靠攏。”埃森哲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自然資源行業主管李喆表示,“雙碳”目標下,煤炭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將逐步下降,但實際使用量在上升。“一方面需要淘汰落后煤礦,但另一方面保供需求沒變,對煤礦生產效率和產出提出了迫切需求。”
苗還利提出,煤礦企業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專注目前煤炭價格形勢較好的戰略機遇期,充分吸收先進技術;科研院所充分發揮技術優勢,提供技術支持,幫助指導煤礦企業因地制宜進行智能化礦井建設;設備供應廠商要針對協同作業困難、導航定位等難題,突破創新,解決智能化技術中的卡脖子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以政策及市場需求為依托,我國部分煤礦企業已在煤礦智能化技術應用創新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
據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華為煤礦軍團資深專家肖宇彪介紹,華為礦鴻操作系統作為智能礦山開放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核心,可為不同設備的智能化、互聯與協同提供統一語言,實現一套系統覆蓋煤礦設備。“隨著智能礦山建設的動態演進,在統一數據架構的支撐下,全量數據在各類場景下的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和應用能力也愈發強大,這將不斷助力礦山智能化數字化升級,真正的智能礦山也將逐步成為現實。”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山西有限公司集團客戶部副總經理李斌介紹,5G基站等網絡技術創新,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智能化掘進工作面等應用融合創新以及多項煤礦行業標準的制定加速了與傳統采礦業的深度融合。下一步,業內將主動探索5G與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在采礦行業的融合創新應用模式,以“5G+工業互聯網”助力礦山實現“機進人退”,推動礦山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
互聯互通中協調統一
需要注意的是,在與技術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傳統煤炭產業如何適應新技術的發展節奏以及裝備調試,直接影響著煤礦智能化建設進程。
有業內人士坦言,采礦業當前面臨招工難、招出色的技術人員更難以及投資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同時,我國雖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積累了顯著的技術優勢,但礦山相對滯后的網絡基礎設施嚴重制約著新技術的運用,掣肘著智能化改造效益的發揮。而且,目前部分企業安全管控類系統均為獨立的子系統,各子系統之間無法做到數據互聯互通以及協同控制、報警。目前的智能化掘進系統未配置慣性導航系統,智能化掘進達不到100%,且尚未實現采掘數據自動存儲并上傳于地面客戶端。
李喆認為,煤礦智能化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復雜課題,也是涉及多系統、多層次、多專業、多領域、多工種相互匹配融合的復雜系統,迫切需要統一技術體系,實現深度互聯互通。“各行業參與煤礦智能化建設應以促進煤礦安全、少人、提效為目標,建立智能化礦山協同推進機制,推進煤炭生產全流程的智能化建設。”